区域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 能源转型
特刊:2019年气候变化与能源大事件回顾
2019-01-22


导语:

回望2019年,澳洲的林火、非洲的强气旋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IPCC特别报告均揭示了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欧盟议会先后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发起的“星期五,为未来”罢课行动虽然在国内遭到诸多非议,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每周五罢课/罢工运动,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进入了更广泛公众的视野。迈入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消除贫困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均进入了关键期。如何有效确保公正的转型、弥合减排、适应与资金差距、促进国际合作是各国面临的挑战。


我们梳理了2019年气候变化相关大事件,与诸君共同回顾过去一年气候科学的最新结论、社会各界对于迅速、有效且具有雄心的气候行动的期待、以及现有的政策、融资以及技术进步的进展,期待各国在2020年制定并更新更有雄心的NDC目标,并通报2050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向经济各部门释放明确的长期去碳化的政策信号。


一、全球平均温升约1.1°C, “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成2019年年度词汇


2019年12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全球气候状况声明”,指出2010年到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而2019年1月至10月期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约1.1°C。如果任由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到大气中,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环境系统、人类健康、粮食安全、人身与财产安全等方面带来更严峻的威胁,并将导致人口被迫迁移,加剧区域冲突,危及全球金融稳定。过去一年中,亚马逊雨林燃起数千起大火,澳洲林火绵延四个月仍未扑灭,反复遭受台风蹂躏的菲律宾满目疮痍,美国在一个月内遭受逾500起龙卷风袭击,中国也出现罕见的超长汛期和极端干旱。英国《牛津词典》将“Climate Emergency”(“气候紧急状态”)列为2019年年度词汇,表示与2018年相比,“气候紧急状态”一词的使用增加了100倍。


欧洲议会于2019年11月28日决议,宣布欧洲和全球进入气候和环境紧急状态(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并提出欧盟委员会确保所有相关的立法和预算提案都应符合1.5℃长期温控目标的要求。事实上,逾7000所高等教育机构、超过一万一千名科学家、英国、爱尔兰及全球的1000多个城市已相继指出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呼吁加速转变能源转型。科学家警告称,表示如果人类不从根本上、并永久性地改变其生活方式,将无法阻止发生“难以言喻的人间痛苦”。


1581041227725582.jpg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二、IPCC两份特别报告,首次针对陆地系统和海洋与冰冻圈进行评估


2019年8-9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相继发布两份特别报告:《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和《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以及相关决策者摘要,指出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情况下,海洋和土地正面临沉重的压力。《土地利用报告》指出,土地在气候系统中起重要作用,只有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在内所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才能将全球变暖温度控制在2℃以下。《海洋和冰冻圈报告》揭示出了海洋及其为人类所提供与大气是地球成为一个宜居星球的服务必要条件。本报告是IPCC首次将关注投向到海洋领域。报告传达了海洋科学家和民间组织多年来一直表达的信息:本来就处于从过度捕捞到污染等重重压力之下的海洋,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正开始显示崩溃的迹象,以及人类因此而面临危机的程度。具体而言,如果碳排放继续快速增长,在各地的小型冰川将在2100年减少80%;在20世纪全球的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5厘米;海洋的这些变化影响着鱼的种群,依赖于鱼群的社区,面临着食品和营养方面的安全问题。需要渔业管理方面的新政策和海洋保护区来帮助人们应对这个问题。尽管IPCC所描绘的情况无可否认地令人沮丧,但现在有一些措施来增强海洋的复原力,而各国政府则需要尽快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来落实这些措施。报告强调了及时的、有雄心的、协调的行动的紧迫性,从而来应对在海洋和冰冻圈中的广泛的和持续的的变化所需要。



1581041268714405.jpg

IPCC会议现场

图片来源:IISD 


三、马德里气候大会落下帷幕,各国未能就《巴黎协定》市场机制实施细则等问题达成一致

 

2019年12月2-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于西班牙马德里召开。本次大会由智利主办,旨在完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确保《协定》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加时谈判,本次COP25成为25年来最长的一届气候大会,但各缔约方仍未就市场机制的实施细则方面达成一致,在增强气候雄心与气候资金等关键问题上也缺乏共识。

 

2020年将是全球气候行动的新里程碑。根据《协定》要求,各缔约方需要在2020年递交更具有雄心的NDC,《协定》还邀请各缔约方在2020年公布到本世纪中期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协定》各缔约方需要充分尊重科学研究所揭示的紧迫性,听取气候脆弱性群体和原住民的呼声,最大程度地展现包容性和雄心。


1581041287457805.jpg

COP25/CMP15/CMA2正式闭幕

图片来源:创绿研究院


四、欧盟进入“气候与环境紧急状态”后公布《绿色新政》,力求2050年实现碳中和

 

继欧洲议会于2019年11月28日宣布欧洲和全球进入气候和环境紧急状态(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emergency),欧盟委员会随后于12月11日发布《欧盟绿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森林和海洋遭到污染和破坏等挑战,计划将欧盟转变为公平、繁荣的资源节约型现代化经济体,提出欧盟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使欧洲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碳中和大陆”。欧盟“碳中和”目标得到了除波兰外所有欧盟成员国的支持,欧洲委员会也计划于2020年3月前提出首部欧洲《气候法》,以法律形式确立碳中和目标,确保欧盟所有政策部门均能助力该目标的落实。


《绿色新政》为欧洲清洁转型提供了路线图,概述了转型所需的投融资工具,并对如何确保公正的包容性转型作出说明。欧洲委员会将与欧盟各成员国保持紧密合作,力求保证与绿色新政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得到有效执行,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欧盟也计划将于2020年年中提交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入1万亿欧元,推动可持续的投资,应对气候变化。


1581042278124470.jpg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绿色新政》发表讲话

图片来源:卫报


五、德国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首次立法确定2030年减排目标


2019年11月15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气候保护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德国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出在2030年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水平减少55%,到2050年时应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要求联邦政府部门在2030年率先实现公务领域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根据该法律规定,各领域的碳排放数据每年将由德国环境局测定,并由独立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


该立法是德国议会于2019年9月所出台的“2030年气候保护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还包括气候行动方案2030。根据该行动方案,德国将采取一系列举措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包括在交通和建筑领域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定价、鼓励建筑节能改造、支持相关科学研究等。德国原计划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减少40%。然而,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移民压力以及交通业减排收效甚微等因素,目前德国政府已声明无法达成其2020年减排目标。“气候保护计划2030”和《气候保护法》有望成为新的节点,以弥合减排差距。德国财政部长认为该气候保护计划要求德国不断评估行动进展,因此将使德国更容易落实2030气候目标,也能够为德国遏止气候变化“带来更多机遇”。


1581041336500708.jpg

德国总理默克尔与各方代表对新的气候保护法投票

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六、中国生态环境部公布配额分配方案草案,全国碳市场预计于“十四五”期间实现平稳运行

 

2019年9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19年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含自备电厂、热电联产)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试算版)》,提出两套针对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草案,并组织全国各省(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开展了一系列配额试算活动,以检验试算方案中基准线划分和基准值设定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为即将正式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平稳运行奠定基础。

 

此前,生态环境部已于2019年3月印发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政策基础和立法保障,也向社会释放了积极的信号。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截至2019年10月底,中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到3.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市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初步显现。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安排,中国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市场,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运行。


1581041370255000.png

图片来源:推特@CarbonBrief


七、28个国家承诺为绿色气候基金提供97亿美元气候融资,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2019年10月,28个国家于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绿色气候基金(GCF)增资会议(GCF’s First Replenishment)中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提供97亿美元新的气候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丹麦、法国、德国、印尼、韩国和英国等14个国家承诺将在2014年资金承诺的基础上增加至少一倍出资金额。。

 

这一新承诺的出资金额超过了GCF在2014年的融资水平。然而,目前距离发达国家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发达国家尚未确定《协定》下新的气候资金的目标、时间表与路线图。发达国家仍需加快行动步伐,以透明、可预见、基于公共资金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持续、及时的支持


1581041389653791.png

绿色气候基金执行董事Yannick Glemarec

图片来源:GCF 


八、欧洲投资银行对化石能源项目说“不”,承诺2021年底终止对化石能源项目融资


2019年11月15日,欧洲投资银行(EIB)宣布将启动一项“宏伟的新气候战略和能源贷款政策”,表示将从2021年底起终止对化石燃料能源项目进行投融资,成为全球首个退出化石燃料的开发性金融机构。EIB表示,全球能源行业碳排放达到历史新高,银行业亟需采取紧急行动以应对气候危机,承诺自2020年底开始,欧洲投资银行集团的所有投融资活动将与《巴黎协定》的目标保持一致,确保实现公正的转型。未来的投融资将致力于加速清洁能源创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预计于2025年起,EIB在气候行动和环境可持续方面的投融资比例将达到50%。根据EIB这项新的政策,未来能源项目如计划申请EIB贷款,需证明其生产每千瓦时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超过250克。业内人士预计EIB的新融资标准意味着天然气项目贷款将非常困难,那么以天然气作为未来业务重心的企业将面临战略性挑战。


此外,51个国家的财政部长于2019年COP25大会第二周通过“财政部长气候行动联盟”(Coalition of Finance Minister for Climate Action)圣地亚哥行动计划,承诺应对气候变化,旨在推动更强有力的气候行动,帮助各国调动和调整实施NDC所需要的资金,并在联盟成员国经济计划制定过程中纳入气候风险和脆弱性等因素。


1581041407362351.jpg

图片来源: EPA,NICOLAS BOUVY


九、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超全球三分之一,产能投资连续五年超过2500亿美元


可再生能用机构REN21发布《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增长至全球总装机容量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约100GW,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55%,2018年光伏总装容量也达到了505GW,较十年前水平增长了近35倍,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长有赖于持续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以及彭博新能源财经共同发布的《全球2019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趋势报告2019》,尽管太阳能和风能项目的资本成本持续下降,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投资仍然高达2729亿美元,产能投资连续九年超过2000亿美元,并连续五年超过2500亿美元,投资额超出全球煤炭和天然气发电能力投资总和两倍。上述报告指出,2010-2019年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约四倍,从414GW上升至约1650GW。2018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量中所占份额达到12.9%,为全球电力部门节约了约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占当年全球电力部门排放量约七分之一。


1581041422304735.jpg

2018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发电装机总量占比达33%

图片来源:REN21报告


十、“星期五,为未来”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全球青年及支持者们呼吁立即采取气候行动


在2019年纽约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前夕,“星期五,为未来”行动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这一席卷全球的由青年人发起,社会各界响应的运动凭其为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所付出的努力而受到肯定。2019年3月15日,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的逾160万名青年人共同发起“全球气候罢课”(Global Climate Strike)行动,响应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所发起的“星期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行动,呼吁各国政府立即采取更具雄心的气候行动,确保落实《巴黎协定》。此后的每个周五,世界各地均有学生及各界人士走上街头,发起定期游行,要求各国承认气候变化的真实性和严峻性,并采取紧急措施。尽管以“罢课”作为呼吁气候行动的行为遭到了一小撮成年人的非议和指控,但“星期五为未来”行动仍获得了大量支持。学生们表示,罢课本身并非行动的动机,这项行动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宣泄不满情绪,而是通过抗议的形式,要求各国立刻将早已作出的承诺转化为明确的气候行动。联合国环境署表示,青年人的挺身而出正提醒全球,今日的选择将对未来产生影响,所有人都应尽一切努力应对气候紧急情况。


1581041436236402.jpg

图片来源:Citynow